新聞中心
您當前的位置:首頁-新聞中心信息來源:本站 發布時間:2023-02-27
國家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始建于1992年,其依托單位為中國地質科學院鄭州礦產綜合利用研究所。目前的運行模式為中心與研究所并軌運行,即與研究所屬于一個機構兩塊牌子,兩者之間基本融合。
中心定位
以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行業共性技術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的推廣應用及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為主的國家非營利性科研機構、國際先進工程技術中心,是我國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和新型礦物功能材料研發的技術創新基地、科技成果輻射源和科技成果孵化器。
業務方向
非金屬礦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開發與工程化和產業化,具體包括:非金屬共生礦的綜合利用研究;非金屬礦物及巖石物化性能、工藝性能、新材料的研究;非金屬礦綜合利用新設備的研究;鹽鹵資源綜合利用新技術研發;非金屬礦產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調查與標準體系制定。
科研條件
中心目前已獲得國家CMA計量認證、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資質,具備巖礦鑒定、巖礦測試、選冶試驗等地質實驗測試甲級資質,具有固體礦產勘查甲級資質。中心建成了國內技術領先的工程化實驗室6個,包括:非金屬礦分選提純實驗室、非金屬礦物材料實驗室、鹽鹵資源綜合利用實驗室、吸附催化材料實驗室、巖石礦物鑒定實驗室、冶金化工實驗室。
擁有各類科研儀器設備1762臺套,包括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Quanta 650型MLA、EPMA-1720型電子探針、ASAP-2000型比表面及孔徑分析儀、DMAX-1200型X射線衍射儀等。建成了9條工程化示范生產線,可進行礦產資源綜合利用和非金屬礦物材料研發的擴大試驗、半工業試驗和工業試驗。具體包括:日處理0.5~50t礦物分選提純示范生產線、日處理24kg~5t超細粉碎與表面改性一體化示范生產線、礦物材料試制示范生產線、單次處理50~1000kg樣品的冶金化工示范生產線、非金屬礦專用裝備試制及加工生產線、100~200kg/h高聚物復合材料試制示范生產線線、3~8噸/日的礦物真空活化焙燒示范生產線、礦物光電揀選示范生產線、國內規模較大的50-300噸/日非金屬礦提純工業生產線。
中心所獲成績
至2016年底,中心共研發出800余項技術成果,涉及40余種非金屬礦。獲國家授權專利70項,其中發明專利30項、實用新型40項;獲國家科技發明金獎1項,國家重點新產品3項(磁場篩選機、中空玻璃分子篩、航天分子篩);獲科技成果獎6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
5項技術成果達國際先進水平
(1)“三率”調查與評價技術共調查了全國22個礦種19432座礦山(油氣田),查明了22個礦種礦產資源“三率”現狀。建成了全國22種重要礦產礦山數據庫,包含礦山儲量、“三率”、尾礦廢石和廢水、礦山經濟、礦山能耗、采選技術等方面的大數據;基本建成了我國礦產資源開發利用“三率”指標體系。發布了煤炭、石油、天然氣、鐵、錳、鉻、釩鈦磁鐵礦、銅、鉛、鋅、鋁、鎢、鉬、金、稀土、磷、硫、鉀、石墨、螢石、高嶺土和石棉等22種重要礦產資源開發“三率”最低指標要求。
(2)磁場篩選法及其裝備是磁鐵礦提質降雜中脫硅、硫、磷等的一種高效設備,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指標全面優于國內外同類裝備,已在國內大型礦山企業如首鋼、武鋼、新疆鋼鐵、河北鋼鐵等30余家單位推廣應用,相關成果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重點新產品等。
(3)分子篩系列產品包括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空玻璃分子篩、航天分子篩和止血分子篩等,獲國家發明專利1項,中空玻璃分子篩和航天分子篩獲國家重點新產品。中空玻璃分子篩產品質量達到國際標準,該產品50%以上出口至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占領美國中空玻璃市場的70%,止血分子篩被列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備。
(4)富含滑石的鉬礦利用技術有效解決了滑石與輝鉬礦分離這一世界性技術難題,研發出了適合該類型礦特點的磁分離法脫除滑石、粗細分級入選新技術;研制了一種層狀硅酸鹽礦物抑制劑,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并獲國家優秀專利獎。該技術在亞洲最大的鉬礦企業—洛鉬集團進行了推廣應用,建成了850噸/日的工業示范生產線,大幅提高了鉬精礦品位和回收率,并且綜合回收了伴生的鐵、硫元素,盤活資源量5.2億噸。
(5)速溶硫酸鉀制備技術開發的速溶硫酸鉀產品與進口優質產品相當,可應用于農業水肥一體化,打破了該技術由國外壟斷的局面。
6項技術國內領先
(1)珍珠巖高附加值產品制備技術,自主研發了兩種新型有機-無機復合型無堿膠粘劑,獲國家發明專利授權,該新型膠粘劑有效解決了目前國內普遍采用的有堿膠粘劑制備出的珍珠巖保溫板材不符合現在國家相關質量要求的技術難題,該技術在信陽上天梯怡和礦產資源開發有限公司進行了示范應用,生產出了防火等級達到A1級保溫板材。
(2)“三石”礦物分選技術,首次提出“集合體”拋尾這一新概念,并在國內首次成功采用重介質旋流器、干式永磁強磁選機進行了紅柱石礦的擴大試驗;研發出在自然pH值條件下藍晶石礦的浮選技術。相關技術成果獲部級科技獎勵4項,依托該技術,國內某企業在新疆建成了亞洲最大的年產5萬噸紅柱石精礦的選礦廠,填補了我國無粗粒紅柱石骨料的空白,技術指標和經濟指標國內領先。
(3)石墨、輝鉬礦等層狀礦物提純技術,研制出自主知識產權的適用于層狀礦物提純的專用裝備—剝片磨礦機,解決了層狀礦物層與層之間有效解離的技術難題,獲實用新型專利; 并針對層狀礦物的嵌布粒度不均勻性的自然特征,在國內首次提出了差別化利用新工藝,為高純精礦的制備提供了一種新方法。
(4)SMJ型非金屬礦專用碎磨裝備,該裝備能有效減少非金屬礦資源破碎過程中出現的過粉碎現象的發生,與傳統的破碎設備相比,將一次非金屬礦破碎產品合格率提高10%以上,過粉碎率減少15%以上,能耗同比降低10-20%,已成功進行了信陽珍珠巖礦、西峽鎂橄欖石礦、山西某中煤礦的擴大試驗,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
(5)能源礦產鋰云母礦綜合利用技術,采用富集云母、焙燒-浸出、化學沉淀、分餾萃取等多種工藝集成,在國內首次實現了云母中鋰、銣、銫的綜合回收。
(6)鹽湖鋰鹽高值化技術,已應用于西藏扎布耶鹽湖鋰資源的開發,率先實現了國內鹽湖提鋰的產業化。該技術成果分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土資源科技進步一等獎。
多項特色技術處于國內前列
包括膨潤土礦差異化利用、粘土礦復合吸水材料制備、白云石質粘土高附加值產品加工、鉀長石礦合理利用等。
創新平臺不斷完善
巖石礦物鑒定實驗室可對樣品進行快速、全自動地工藝礦物學分析,裝備的掃描電鏡分辨率達到1.2納米,可對試樣的表面形態、內部結構和缺陷等進行納米級觀測;礦冶中心擁有煤矸石、煤系黏土、金紅石、鎢鉬多金屬礦、高鋁黏土等分選提純的自主知識產權;鹽湖資源綜合利用實驗室可進行鹽湖稀有元素鋰銣銫的分離提取,形成鹽湖鋰鹽和鉀鹽的高值化利用技術;分子篩吸附催化材料實驗室可進行各類吸附催化材料的研發、動態性能評價和壽命試驗。
工程示范能力不斷增強
非金屬礦提純試驗線可進行非金屬礦深度脫鐵脫泥脫水干燥、尾礦干排、母液循環利用等關鍵工序的工業試驗和示范;超細粉碎工業化試驗線可進行非金屬礦超細粉碎和表面改性等技術研發與深加工產品生產;礦物分選提純試驗線進行干法分選、超細磨礦、干法分級、脫水、干燥等提純實驗和生產;冶金化工試驗生產線可進行磨礦、浸出、分離、富集、蒸發、結晶等濕法冶金規模化試驗;分子篩產業化規模達到10000噸/年,已實現產品系列化。